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却说刘虞为何大怒,原来郭逊呈给刘虞的这封信,是刘虞之子刘和写给他的。
——那话又说回来,刘和既是刘虞之子,为什么会在袁绍那里给他写这封信来,是因为刘虞和袁绍出於同样心思,想和袁绍结盟,因此把刘和之前派到冀州去了么?自然不是。
这话得从两年前袁绍欲立刘虞为天子这件事说起。
两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那时今天子刚刚继位登基,还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当时的冀州刺尚是韩馥,袁绍仍然只是渤海太守而已,诸侯起兵,共同讨董,因为今天子继位,不合袁绍之意,加之又在董卓的操控下,袁绍遂与韩馥等商议,以为天子被董卓带去长安,路远相隔,消息不通,甚至连天子是否还活着目前各路诸侯都不知道,而刘虞乃是汉家宗室中的长者,素有名望,所以想拥立刘虞为天子。
这是前年的一段公案,究其根本,此是出於袁绍的私心,想通过拥立刘虞为天子,一则对抗长安的那个朝廷,二来通过拥立之功,实现他成为权臣的野心,荀贞在写给曹操的信中说袁绍居心叵测,人尽皆知,其实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袁绍等那时议定之后,就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人,带着他们的这个建议到幽州,请求刘虞来继皇帝之位。结果张岐等见到刘虞,诉说来意之后,刘虞勃然大怒,厉色斥之,说道:“现在天下崩乱,主上蒙尘,我既身为国家宗室,又深受朝廷重恩,岂能行此不忠反逆之事?而今群雄起义兵,攻讨董贼,吾等应当努力同心,共迎天子还旧都才是,袁本初何能出此悖议?”
坚决不肯接受袁绍的这个建议。
张岐等回去冀州,把刘虞的答复告诉了袁绍、韩馥等人,但袁绍仍不死心,他还是存着“另立中央”的这个念头,於是就又建议请求刘虞领尚书事。尚书台是朝廷的行政中枢,但凡有对官员的委任,通常都是得由尚书台颁下任命,袁绍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是为了便於按照国家的既定制度来给他们众人封官。然而,刘虞再次严厉地拒绝了袁绍的这个请求。
不但拒绝,而且刘虞见袁绍一而再的遣使前来,不胜其烦,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维护自己的名誉,省的别人说闲话,这一回,他干脆把袁绍派来的说客给杀掉了。
好在这次袁绍派的不是张岐,张岐倒也算是侥幸逃得一命。
杀掉说客之后,刘虞为进一步的表示对天子的忠心,遂就选其州府掾吏,右北平人田畴和州府从事鲜於银蒙险间行,前赴长安,觐见天子,以述忠诚。
天子见到田畴、鲜於银,非常的开心。说来今天子也是可怜,想他以少年之龄,忽被董卓立为天子,然后就一直处在董卓的控制下,日日受董卓淫威逼迫,朝不保夕,天天提心吊胆,说是贵为一国之君,实连乡野孩童的日子过得都不如之,他是早就想逃离董卓,回去洛阳了,遂在田畴、鲜於银离开以后,他感念刘虞的忠心,思来想去,忽然想到刘虞的儿子刘和现在朝中任侍中之职,乃竟是生了一念,便把刘和召来,私下里偷偷地对刘和说,叫他回幽州去,请刘虞领兵来长安,接他回洛阳。
却说这天子也端得是年幼无知,袁绍等人各自拥重兵,联兵数十万都不来打长安,个个心怀鬼胎,坐视他被董卓控制而不管,只一个远在幽州的刘虞,其人就算真的忠心耿耿,难道只凭其一人,就有能力把他从长安救出,再次复兴大汉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再说回来,要说天子年幼无知,倒也不尽然,从他派刘和去找刘虞,而不是让刘和去找袁绍、袁术等人帮忙,则可以看出,他对袁绍这些所谓“世受汉恩”的高门士人是非常的失望,知道他们是靠不住的。
这些且不必多言,只说刘和接了圣旨,便从长安城里出来,悄悄地奔幽州去。
从长安出来入山东,主要是两条道路,一条是出潼关,一条是先向东南行,到商洛县,随之由此经武关而出关中。潼关,刘和自然是无法从那里过的,潼关是长安东边的重关,有严兵把守,那么他就只有经武关这条路可走,而武关邻南阳郡,从武关出来后,首先到达的南阳郡的地界,需要再从南阳北上,经颍川和河内等冀州等郡,最终才能北上抵至幽州。
却就在刘和千辛万苦,一路上不但要躲避董卓兵士的盘查,且还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股盗贼,可谓历经磨难,好不容易到了南阳后,袁术彼时已占据南阳,刘和不免要去见一见他。原本刘和想着,可算是到自己人的地盘了,总能歇上几天,洗洗长途之苦,但浑然没有料到,袁术见到他,知了此个消息,居然听从了他谋士李业等人的意见,把刘和给扣留了下来!同时,袁术按李业等的进言,自己派人去幽州见刘虞,把刘和带着圣旨,天子召他勤王救驾此事转告与之,告诉刘虞,说愿与之一同联兵去长安救回天子,叫他派兵来南阳郡,与自己会合。
话到此处,就得说上一句,袁术为何会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袁绍挟袁氏之名,今於海内的名气一时无两,远远高过袁术,袁术对此嫉妒不已,如此,他要想自己的名望盖过袁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就是有“大义”在手。而天子的圣旨,自就是最好、最高的“大义”。现在天子下诏,召刘虞过去救他,袁术如果参与其中,并且成为主事者的话,那么在他看来,他就能借此为号召,命令袁绍、张邈、荀贞等等这些山东诸侯一起听从他的命令和指挥了。
这确是袁术打了一番好算盘。
袁术的使者到了幽州,当时公孙瓒和刘虞两人还都在蓟县城中,关系尚没有闹得像现在这么僵,公孙瓒闻知此讯,他却是看出了袁术的不怀好意,知道袁术绝无勤王之心,不过是欲扯虎皮做大旗罢了,就急忙阻止刘虞,不要听从袁术的话,派兵去南阳,跟他一起去救天子。
公孙瓒说的这些,刘虞岂会不知?可天子有诏,刘虞不能不遵,他如不遵,事情传开,那他就是不忠於朝廷,他在幽州一贯以来的宽厚长者、忠君爱国的形象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被人非议,不利於他在幽州的统治,於是,他便没有接受公孙瓒的意见,执意派兵去南阳。
公孙瓒时与袁绍已经敌对,他还想着利用袁术、袁绍兄弟的不和,来得到袁术的帮助,与袁术结盟,结果刘虞不听从他的建议,非要派兵去袁术那里,如果刘虞派去的兵马,把他劝阻於刘虞这件事告诉袁绍,那袁术肯定会衔恨於他,而不肯再与他结盟。
公孙瓒懊悔不已,就接受了自己帐下长史关靖的建议,赶忙派人倍道兼行,赶在刘虞的兵马到达之前跑到了南阳,告诉袁术:“董卓兵强,便有刘幽州之兵,公料来定也难以接天子回洛阳,如今上策,不如扣下刘幽州所遣之兵,犹能充实公之军力。”
袁术听了这话,觉得公孙瓒的这个建议不错,便就采纳,把刘虞派来的兵马全给扣留了下来。
却是袁术、刘虞、公孙瓒三人的这一段旧事,当真是令人忍俊不已,哭笑不得。三人所使尽皆昏招,没有一个是好的谋策。就是中人之智的人,大概也不会如此行事,当真是如那句话所说:令天下之士为之发笑。
这些也且不必多说。
只说那刘和在袁术那里被扣留了许多时日,终於在去年底的时候,他寻着机会,从袁术那里逃了出来。如前所述,由南阳往幽州,冀州是必经之地。袁术扣留刘和,已是刘和没有料到的,他从南阳逃出,到了冀州,再次让他没有料到的事发生了,他又被袁绍给扣留了下来。
却为什么袁绍也扣留他?这是因为,一则刘和是刘虞之子,二来刘和身上带着天子的诏书,不管是一、还是二,只占一条,就是奇货可居,况乎刘和两条全占?
由是,刘和再被袁绍扣留至今。
此次郭逊拿来呈给刘虞的这封刘和之信,其来历便是这般。
信中所写内容,讲的不是别事,正也就是公孙瓒遣人往去南阳,劝说袁术,把刘虞派去南阳的兵马给扣留下来此事。
刘虞原先是不知此事的,兵马前被袁术扣下来后,他只当是因出於袁术的私心,幽州和南阳隔着冀州、豫州,鞭长莫及,兵马被扣,他也没办法质问袁术,那会儿只好不了了之,只当是吃了个哑巴亏,却现下才知,其中还有这么一遭曲折,他看罢了信,怎生能够不勃然大怒?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别拦着我,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虎视眈眈。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
穿越成了光明神,从此开启招收信徒,发展神国,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羞耻日子...
宁芝作为大晋朝第一奸臣世家嫡女,风光无限。无他,便是这半壁江山都要仰仗宁家,纵然是皇家最尊贵任性的二皇子裴珩,也只能忍着。 宁芝笑着二殿下,不如你我豪赌一场如何?输了,我嫁给你。若是赢了么,不仅是我主天下,连二殿下的人,心,也都一并是我宁芝的,如何? 裴珩嗤之以鼻,一个小女子也敢要帝位么?就陪她赌一场又如何?他还能输了不成?总要叫她知道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