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十五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页。辛二,别述二难。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云何应住,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知道整个生命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想到你要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根本。从本经上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基本上它的特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不能有任何的相状,因为那个相状是变化的。我们心中只要有相状,这个相状一变化,你的心就跟着变化了。所以,在修学的时候,你的依止处这一念心不能有任何相状,你一定要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真实的心性,才能够安住下来。无相的心性找到以后,它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德用:第一个,它是有不变性;第二个,它是有随缘性。

心性找到以后,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我们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会不断地干扰我们,所以我们要随时地调整。调整,在本经当中就是用空假中三观来加以调整。空观是破除我们对相状的执取,发明我们心中这个不变的理性。所以,我们心中开始执取的时候,我们先守住不变,以空观安住不变。然后,以假观来成就随缘的妙用。当我们把心中的虚妄相扫掉以后,我们根据佛法的施设,又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假名假相。比方说,我们安立了布施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福报;我们安立了持戒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尊贵身;我们安立忍辱的假相,来成就我们未来的庄严;乃至于我们安立了忆佛念佛的假相,来成就往生净土、成就不退。所以,空观是在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假观是在建立种种的庄严的假相,中观等于是把空假二观作一个平衡。所以说,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依现前一念心性而住,以空假中三观来作调整。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是《金刚经》也是在破相,《楞严经》也是在讲破相,那么这两种有什么差别呢?《金刚经》以空性的智慧破相以后,它显出来的是一种空性;《楞严经》用空观把相状破坏以后,显出来的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讲,“破妄”这两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显真”有所不同。《楞严经》认为:空性的智慧不能当安住,空观只是破除我们执着的一种方便;安住的是一念心性,它才能够安住。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楞严经》它是破妄又能够显真,这样子才是比较圆满。

辛二、别述二难分二:壬一、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我们看辛二,别述二难。

这一科的大意是说,佛陀讲完了三卷经文来发明相妄性真、真妄不二的道理以后,二乘的无学之人对于这样真妄不二的道理产生了两种的疑问。我们看科文。“别述二难”,就是各别地叙述二乘的无学心中疑惑所产生的两种难问:第一个是“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第二个是“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壬一、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

佛陀前面讲到四科的经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乘的无学之人生起了所谓的理性违背事相的这样一个难问。佛陀在讲四科的时候,基本上是会事入理,对五阴的身心世界的生灭因缘,都说它们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最后是当体即空;而当体即空当中,佛陀又说它是一念心性之所显现,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对这样子的观念——会事入理,二乘的无学产生了心中的疑惑。我们看经文就知道他到底产生什么疑惑。

我们看第一段。

【图一】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段的经文分成两小段,第一段是富楼那尊者引用佛陀的开示。他说,世尊!正如您老人家前面的四科经文说的,在十法界的世间当中,这一切的有为诸法,包括了六根、六尘以及六识的种种的作用,乃至于产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种种的色心诸法,这种生灭变化的因缘法,你说它们是相妄性真的,它们的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却都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清净本然的。这正是佛陀前面说的会事入理的观念。这一段是引用佛陀的法语。

第二段正式说明心中的疑惑。那么,“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呢?也就是说,既然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清净本然的,是离一切相的,那么怎么就能够产生众生的依正二报,这种身心世界、这种有为诸法呢?产生有为诸法以后,又会产生一种次第的迁流变化,乃至于终而复始相续地循环不断,包括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无情世界的生灭迁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在二乘人的观念当中,既然心性是无为法,身心世界是有为法,怎么一个无为法能够创造一个有为法出来呢?这是二乘人心中的迷惑。

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我们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法,但是它也不是无为法。我们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讲空性,那真的是无为法。我们讲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因为它随缘不变,是跟无为相应;但是它不变又随缘,又跟有为相应,所以它是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

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二乘人对于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是认同的,但是对这个不变随缘之用产生了疑惑。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一念清净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变现身心世界。随缘的作用这一部分,二乘人的确是产生了障碍。就是,既然清净本然,又怎么能够变现这些山河大地,变现出来以后它又不断地流转?这个是说明理违事难。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第二个疑惑,是从七大的经文当中产生了事相违背理性的这样一个难问。

我们讲一下这个理跟事。本经要讲到理的话,那都是讲心性,以不变为理,心性是不变。讲到事相,就是讲身心世界。前面是说一念心性是怎么变现成身心世界,理违事难;这段“相违性难”是说,身心世界又怎么能够回到一念心性?前面是说一心怎么产生万法,这个地方是万法又怎么能够回归到一心。这个地方产生了障碍。

我们看经文。

【图二】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第一段的经文也是引用佛语,说,世尊您老人家在“七大”当中讲到一个观念说,地水火风乃至于空大。当然,身为七大,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所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圆融无碍、是周遍法界,而且是湛然不动、是不生不灭的。相状是生灭的,而体性是不生灭的。这个观念是佛陀前面说过的“相妄性真”,这个没有问题。

这以下就正式地说出他心中的疑惑,说:“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身为一个地大,地大的体性是坚固的,是一种障碍的,而水的体性是湿润的,有地大就不能含容水了,有水就不能有地大。在二乘人的观念,是认为地、水这两种性质是互相障碍的,那你怎么能够说是相互圆融呢?这是第一个问题,地、水的两个法门的互相障碍。

再看第二段,这一段是讲到水火之间的障碍,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说水大是一个湿性的,而火大是热性的,水火根本是不能够兼容的。你看火能够把水烧干,水也能够把火扑灭,所以水火二性是互相障碍的。那么怎么能够说水火二性,这两个体性都遍满虚空,而不互相地去陵夺、不互相地消灭呢?也就是说,认为水火二性是有障碍的。

第三段讲到地、空两个法的障碍,说,世尊!地大的体性是障碍的、是坚固的,而虚空的体性是虚无通达的,那么这两个又怎么能够都周遍法界,都能够圆融无碍呢?

热门小说推荐
万古天帝

万古天帝

人族少年叶寒,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入大世界中,与群雄争霸,观万族并起!天地苍茫,今朝我主沉浮!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

极品妖孽归来

极品妖孽归来

他曾是圣殿国王,四大洲只手遮天,却因心爱女人的背叛,险些命丧黄泉。为复仇,他踏上回归路。在酒吧昏暗的角落,有佳人绝色,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就此展开...

吞海

吞海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梦醒细无声

梦醒细无声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

我真不是学神

我真不是学神

苏恒重生平行世界,却发现这是大明650年,崇祯大帝是人类第一位灾变境强者,只身渡星宇,单手灭星球,无数高中大学,教导的是人体修炼进化学说,精英大学生飞天遁...

凰妻倾世

凰妻倾世

宁芝作为大晋朝第一奸臣世家嫡女,风光无限。无他,便是这半壁江山都要仰仗宁家,纵然是皇家最尊贵任性的二皇子裴珩,也只能忍着。  宁芝笑着二殿下,不如你我豪赌一场如何?输了,我嫁给你。若是赢了么,不仅是我主天下,连二殿下的人,心,也都一并是我宁芝的,如何?  裴珩嗤之以鼻,一个小女子也敢要帝位么?就陪她赌一场又如何?他还能输了不成?总要叫她知道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