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看经文。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虽然我过去蒙佛陀教导小乘的四谛法门,我也如实地修学,证得阿罗汉果,但是我如今才知道,只要我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会权入实”,其实我并没有失去大乘的功德。就是只要加一个内观,就不失于大乘,所以他就赞叹“佛音甚希有”,佛陀讲的《法华经》真的太希有了。为什么呢?“能除众生恼。”不但是对凡夫,当然对我们凡夫很重要,因为我们要赶快知道原来解脱道跟菩提道可以提前启动的,“内观真如,外顺弥陀”,这两个:解脱道、菩提道是可以同修的,所以对凡夫来说帮助很大。即便是我证得漏尽的阿罗汉,“闻亦除忧恼”,我自己心中的忧悔,也能够从《法华经》里面得到解脱。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他讲一句话说,阿罗汉过去的失,他的损失是怎么回事?蕅益大师说:昔原不失,因迷故失。阿罗汉其实什么都没有失掉,但是他自己认为失了,问题在这里。所以,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你自己的智慧不够。你认为失掉那果然就失掉了,就这样子。昔原不失,过去原来是没有失掉的。
其实,阿罗汉一路走来,这个都是佛陀的布局。你想佛陀要你成就阿罗汉,佛陀肯定是为你好,他一定知道你必须经过这个过程。就像有些人,我们一定要先到净土去,再回入娑婆。当然,你今天离开了娑婆世界,你用过度的操作,你对娑婆世界的生死极度地厌恶:我受够了,再也不回来!那有障碍,是你自己的心态产生障碍。你不能怪说,佛陀,你当初干嘛设计净土法门?是吧?你不能这样讲,法门没有错。所以我们但修其法,但是不能生执。
法执法执,重点在那个执,法可没有错!佛陀让你操作法门,他是给你个方便,结果你弄假成真,你在法上加一个执,结果你自己造成了障碍。你不能说佛陀当初就是偏心。你看我到了净土以后,我证得是小乘的果位,我同梯的到净土以后证得初地。释迦牟尼佛说,这可不能怪我。同样一句佛号,你是怎么操作的?心力不可思议,法只是个工具。
昔本不失,因迷故失。就是说,本来阿罗汉什么也没有失掉,你自己自我设限。你一直认为你是阿罗汉,你有法执,所以法执引生所知障。当然,阿罗汉没有烦恼,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他没有看清。这个所知障就是障碍所知的境界,你看不清楚。就是说,你把方便当真实,结果你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过去遇到一个修净土宗的居士,他跟我讲,说他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受益很多。我说怎么回事呢?他说他以前念佛没什么问题,他佛号念得挺好,但是对往生有一点问题,有一点罣碍。因为这个往生必须要佛陀接引,这个地方就有距离的问题。“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十万亿佛土的佛陀来到我眼前来接引我,这是一个距离的问题。第二个,法界的问题。佛是佛法界,我是一个业障凡夫,这一差差了四个法界。
所以我们一个人,没有修理观的人,会觉得:第一个,跟佛有距离;第二个,跟净土也有距离。所以净土宗难信就难信在这里。
你怎么突破?你怎么拉近你跟佛陀的距离?你怎么拉近你跟净土的距离?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内观,把生命归零。你从因缘所生法里面找答案,你就找不到答案。落入因缘所生法,那叫做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那就各各不同。净土是功德庄严,我们是业障凡夫,如果落入因缘果报的话,那就很难往生了。但是如果你想到“如是本末究竟等”,你把这些因缘果报全部会归到一念心性,就是把生命的因缘全部拉到生命的原始点,那就没有距离的问题了。所以,感应道交就在一念之间。
诸位!一个人会不会往生,这个观念很重要!
“感应道交”到底是十万亿佛土,还是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认为在十万亿佛土,你就很难往生了。你认为是十万亿佛土外的佛来接你,你就很难往生了,你知道吗?那你如果说往不往生跟距离没有关系,是一念之间,一念相应,那你就很容易往生了。所以这个往生的观念就在这里而已,你相信往生是一念之间还是十万亿佛土,你是在因缘上建立往生,还是在心性上建立往生,这就有差别了。所以修行不在法门论高下,就是你的见地很重要。
所以舍利弗尊者说,我听到《法华经》以后,“闻亦除忧恼”。我过去所有的罣碍忧恼,我只要回光返照,我什么都没有失掉。
壬三、颂昔疑今解
我们看壬三的“颂昔疑今解”,第一个解开疑惑,第二个解开后悔。先看疑惑。
我们看经文。经文里面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
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
这一段是说明舍利弗尊者证得阿罗汉以后,在方等会上,他经历过大乘的功德殊胜以后,他的一个心态。说:“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我们看这个情境就不太一样。你看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他可能会离开僧团,也可能不离开僧团,多数会离开僧团,因为他大事已办了,他不需要学习了。所以阿罗汉成就涅盘以后,他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等待死亡的到来。他观察这个色身是臭皮囊,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托钵,回来就打坐,然后就等待死亡到来。死亡到来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所以,阿罗汉他的涅盘叫做“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
当然,如果今天这是一个菩萨成就涅盘,那就不是在山谷林树下,那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了。就像后面〈信解品〉四大弟子说的,说我成就的涅盘,就像一个人住在空地上的小茅蓬,住一个草庵,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我一个人住,其他人都不能,我这个房子不能跟人家分享。大乘的涅盘是一个高贵的房子,里面很多珍宝。更重要是能够怎么样?出入贸易!这个珍宝还可以带出去给人家用,还可以赚钱,还可以出。出就是利他,入就是自受用。这菩萨的功德里面,他是“如来现起他受用”。
但是阿罗汉的涅盘,我们看到,“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他只能自受用,他就静静地等待涅盘的到来。在哪里等待呢?在人烟稀少的寂静处,在那边或者打坐或者经行,然后就思惟说:“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舍利弗尊者不简单,大乘善根深厚。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只是感到非常的悲伤跟自责:我怎么就当初轻视自己,没有修学大乘的因地和大乘的果报呢?他自己在方等时疑惑自己走错路了,而“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再看第二段。
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医者无不活命,剑出血洒长空。从来没想到,学习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同时,竟然也将传说中剑仙传承给修炼了,原本以为只是故事的一切,却在自己身上逐渐发生...
她不过是相个亲,结果直接却被抗去了民政局。她还不想结婚喂!权少,可不可以离婚啊!离婚?可以,先怀个孩子再说。...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
婚后 情人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搂着被子,昏昏欲睡的答睡觉。 圣诞节,韩经年问今天怎么过? 夏晚安抱着枕头,漫不经...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化神境修士陈默,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前世初恋,陈默不屑一顾。前世敌人,陈默一拳打爆。前世你看我不起?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