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孟子访问魏国时,觐见了魏惠王。惠王向孟子诉苦,表示自己对治国极为尽心尽力,每逢河内遭受饥荒,便将灾民迁往河东,并调拨河东的粮食救济河内。同样的做法也在河东受灾时执行。尽管惠王自觉自己的勤政远超周边国家,但魏国人口并未因此显着增长,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孟子以战场上的比喻回应了惠王。他说,在战场上,有的士兵败退五十步,有的败退一百步,难道逃了五十步的士兵就有资格嘲笑逃了一百步的士兵吗?惠王明白孟子的意思,二者本质上都是逃避,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孟子进而指出,若想国家真正繁荣,应当停止妨碍农时的征伐徭役,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百姓丰衣足食,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只有当百姓的生活无忧无虑,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行王道,实现社会和谐。
孟子设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其中百姓拥有足够土地种植桑麻,老年人得以衣帛;合理养殖六畜,保证肉类供应充足;农民能够按时耕作,家庭温饱;通过教育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使得老年人都能得到妥善照顾。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国家稳定,进而有力量统一其他国家。
然而,魏惠王的目标在于军事强大和称霸诸侯,对孟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并不感兴趣。孟子随后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宣王的接见并担任客卿。当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故事时,孟子强调儒家关注的是推行仁政、实践王道,而非单纯追求霸权。
面对齐宣王是否也能行仁政的问题,孟子肯定了他的潜能,并以齐宣王释放将被屠宰的牛为例,说明他具备仁慈之心。孟子告诫宣王,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和意愿,而非能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爱护百姓出发,停止侵略战争,减轻赋税徭役,通过教化弘扬仁爱和礼义,以此达到国家内部和谐,自然走向富强。
然而,齐宣王在实际操作中仍坚持霸道政策,虽曾听从孟子意见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占领燕国后没有采取孟子建议及时撤军并扶植贤良统治,导致列国欲联合救援燕国,使得齐国陷入被动。孟子虽然给出了可行方案,但宣王未能采纳,最终招致燕国反抗。
孟子在齐国期间虽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他的仁政主张始终未被齐王采纳。鉴于此,孟子意识到在齐国难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且宫廷环境不利于他的理念传播,遂辞去了客卿职位,离齐而去。
此后,孟子继续游历滕国、宋国等小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其主张依然未获重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争相变法图强,崇尚武力扩张,相比之下,孟子宣扬的仁政与三代德政及民贵君轻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得到各国君主的认可。
孟子从44岁开始直至62岁,历经数十年周游列国,致力于传播仁政思想,虽然屡遭挫折,但他晚年回到故乡,专注于整理《诗经》,着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和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凝结成《孟子》一书,流传后世。
喜欢中国历史故事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中国历史故事【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日更十章他是龙族龙子,却蜕变天赋失败,自巅峰跌落。圣女未婚妻自斩身孕,杀他证道。家族视他为耻辱,将他逐出,从族谱除名。绝境中,他苏醒前世记忆,华夏神龙...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苏恒重生平行世界,却发现这是大明650年,崇祯大帝是人类第一位灾变境强者,只身渡星宇,单手灭星球,无数高中大学,教导的是人体修炼进化学说,精英大学生飞天遁...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宁芝作为大晋朝第一奸臣世家嫡女,风光无限。无他,便是这半壁江山都要仰仗宁家,纵然是皇家最尊贵任性的二皇子裴珩,也只能忍着。 宁芝笑着二殿下,不如你我豪赌一场如何?输了,我嫁给你。若是赢了么,不仅是我主天下,连二殿下的人,心,也都一并是我宁芝的,如何? 裴珩嗤之以鼻,一个小女子也敢要帝位么?就陪她赌一场又如何?他还能输了不成?总要叫她知道厉害!...
穿越加重生,妥妥主角命?篆刻师之道,纳天地于方寸,制道纹于掌间!且看少年段玉重活一世,将会过出怎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