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临终见佛往生好了。如果你认为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佛土外,当然这也是佛说的,也就是说,你的信解,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跟了解,是来自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依报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好,你依止这句话而建立信解,也可以。那么这样子讲的话,你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来去。阿弥陀佛要从十万亿佛土过来,然后他再把你带走。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土来,再把你带到十万亿佛土去。所以你的心中是向外期待阿弥陀佛来接引。这种从因缘建立的信解叫做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建立在生灭心。
生灭心,《楞严经》叫做离尘无体。就是你最好保证,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安稳的状态,你一旦发生车祸或者是你临命终时候有重大的病痛,拖了很久阿弥陀佛都没有来,那你的信解会动摇。因为你的信解是从外境安立的,而从外境安立信解的时候,你一定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的信解才建立起来。就是它有很多因素,因为因缘法就是,诸法因缘生,它很多条件。任何一个条件一变,这整个因缘就变化了。也可能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没有死亡,你认为你要死了,而阿弥陀佛是临终才来,所以你久等阿弥陀佛没有来,你就开始怀疑了。所以,你一旦把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建立在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你的往生的变数就太多了。就不是阿弥陀佛的问题了,你因为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你很容易产生妄想。
但如果你今天把阿弥陀佛跟十万亿佛土建立在你内心本具——这十万亿佛土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我内心本具,我用忆佛念佛把我心中本具的阿弥陀佛现出来。所以这个往生叫做什么?叫做一念相应,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关系。
在净土宗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做“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说,往生,你建立在理观的基础上,那就是一念相应,那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关系,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也没关系,跟你临命终你的身体是什么情况也没关系,因为心性是超越因缘的。
所以这个善根不退,诸位,你一开始的信解就很重要,你是怎么相信的、怎么理解的,这个因地。你的信解建立在心外,你这个信解很容易破坏,因为你不知道临命终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是不可规划的,没办法规划的。你的信解是建立在一念心性——我自心本具,我自心所造,那就操之在你自己了。所以他这个善根不退来自于内观所成就的。
而这样的善根,你只有从《法华经》下手,没有其他的法门。就是你一定要从一念心性建立你的信解,包括布施也是一样。你看有些人布施,他不退,因为他布施的善根是建立在我这是开显我内心布施的功德,所以跟别人没有关系。我把东西布施给你,你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也无所谓。因为我一开始的信解就是,我透过布施来开显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我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外境,所以,你怎么变化,那跟我没有关系了。所以他的布施的心坚固。
所以,所有的不退,都是因为跟内观的智慧结合才可以做到的。只要你的善根是建立在外境,那你的人生就永远充满了不确定了,因为外境是由业力决定,而且还不是一个人的业力,是众生的共业决定的,那你的变化就太大了。
辛三、颂深心信解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这以下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就“一念信解”呢?它的条件是什么呢?
他提出三个条件。“若有深心者。”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深心就是入慈悲室,就是这个人过去生有栽培大悲心。第二个,“清净而质直”。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是着忍辱衣,你那个忍辱,安忍不动的力量很强。第三个,“多闻能总持”。你不但广学多闻,还能够总持里面的要义,而且还能够随顺义理来为人解说。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坐法空座。因为你能够具足慈悲、智慧、忍辱的关系,你就容易对《法华经》产生内观的一念信解。就是这个人大乘善根具足,所以他就容易进入一佛乘的思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前面说过,弘经三轨——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这三个是跟四安乐行有关系,你修四安乐行才有可能成就弘经三轨。所以说到底还是跟四安乐行有关系。就是你这个人,你平常的身业是调柔寂静的,不会冲动;口安乐,你平常也不喜欢讲别人是非的,和合无诤;意安乐,你这个人平常就对人慈悲善巧;还加上你的菩提愿力。你这四安乐行具足,你就容易进入一念信解。就这种人“于此无有疑”。先讲出什么人能够一念信解。
己二、解其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前面一念信解是四信的第一信,这是四信里面的第二信。他不但一念信解,还能够解其言趣。我们看经文。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而且能够“解其言趣”。“一念信解”,它是对真如这种清净力、具足力的信解,偏重理观的。那么“解其言趣”,他们不但是理观,他还可以跟因缘的事修结合起来。就是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他把理事能够圆融无碍。那么这个人,“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的中道智慧。
“解其言趣”,古德解释,“一念信解”是闻慧,“解其言趣”是思慧,更深入了。这个思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法义是融会贯通,他把理事融会贯通;第二个,他能够善巧为人说法。一念信解,他没有融会贯通,他只能自受用,他不能把自己的道理讲出来,他不可以。所以他这个功德来自于,他融会贯通以后他可以善巧为人说法了。
己三、闻持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闻持,就是前面的一念信解、解其言趣,就对整个一心三观的思想能够闻,而且能够受持。那么再加一个供养,我们看他怎么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以后,“若教人闻”,或者自持,或教人持,或者自书,或教人书。重点是下面,他不但能够闻持,还能够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等来供养《法华经》的经卷,他可能是在诵《法华经》的时候用各种香花、幡盖来供养《法华经》。那么这个人的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能够帮助我们早一点成就中道智慧。
蕅益大师说,一念信解、解其言趣是了因慧性,是智慧观照;而这个“闻持供养”是偏重缘因善性,就讲到福德资粮。我们虽然理观是内善根,理论上是跟福德没有关系,事实上是有关系。因为我们是业报身,你如果业障太重,你要诵个经也坐不住,要拜个忏你也拜不下去,那就形成障碍了。因为,你很多的理观初开始要靠身口意的事修来带动的,靠诵经、靠拜佛来带动的。
所以蕅益大师说,理观的善根就像一条船,它是一个船体,正行。但是你这个船上面要有一些桨,要有一些风帆,你才有办法前进。这个福德就是船上面的一些前进的工具,你要有一些桨、风帆来带动你慢慢地去进步。这个福德,它还不是说拿来受用快乐,这个福德某种程度是破障的。
在经典上说,这个福德它不能消灭你的业障,但是它可以怎么样呢?它可以淡化你的业障。淡化,经典上讲一个譬喻。佛陀说,你用一个小杯子,你撒了一把盐,这个盐分就很重,因为那个杯子太小,水太少。如果说你今天修福德,你就把小杯子换成大杯子,你这个水加很多。即便同样的盐分,但是你水加多了以后,这个盐尝起来就淡了。就是水不能减少盐的数量,但是它可以让盐尝起来淡化了,它冲淡了。
福报就是这样,福德亦复如是。所以你这个人有点业障,他也有业障,但是同样的业障,这个有福报的人他看不太出来,这是福报的摄受。它不能够把业障消灭,但是福报可以淡化业障的力量,就像这个盐水里面加水一样。所以,你要不修福报,你如果业障太大,你就有障碍。所以要修点福报,虽然我们不是享受快乐,但是能够把业障淡化一点,是这么一个情况。这第三信,闻持供养。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妙法莲华经
苏恒重生平行世界,却发现这是大明650年,崇祯大帝是人类第一位灾变境强者,只身渡星宇,单手灭星球,无数高中大学,教导的是人体修炼进化学说,精英大学生飞天遁...
重生潜入梦南宋不咳嗽完本作品,和本书人物也有相关,可以一起看。书友订阅群137118014由终点回到原点,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不过失...
少帅说我家夫人是乡下女子,不懂时髦,你们不要欺负她!那些被少帅夫人抢尽了风头的名媛贵妇们欲哭无泪到底谁欺负谁啊?少帅又说我家夫人娴静温柔,什么中医...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陆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脑子不如你妹妹,身材不如你妹妹,运气不如你妹妹,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有什么资格幸福?陆微言姐姐,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男朋友也是我的。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陆一语凭什么?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分分钟能找个男人嫁了。陆一语的男友被她亲妹妹抢了,她的建筑设计图被她妈妈转手卖了。就在她因偷卖设计图面临坐牢时,一个她从未敢肖想且权势涛天男人出现了。霍予沉看了看手表,还有半个小时民政局关门,你知道该怎么做。...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虎视眈眈。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