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五章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第1页)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欢度新春佳节。因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第一节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那时,每到春节,努尔哈赤都要先到堂子祭天,后才到家中向神位磕头,最后到宫廷接受各族群臣、喇嘛和来宾的祝贺,并设宴和组织文娱节目招待他们。

俗话说:“旗人礼节大。”这里说的“旗人”就是八旗满人,满族人民春节期间是十分讲究礼节的,现择其主要习俗略加介绍。

春节前,满族同胞几乎家家都杀猪宰羊备鱼,做好喷香可口的血肠、别有风味的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供年三十晚美餐。满族春节吃鱼,取“吉庆有余”之意。他们备年货时,猪、羊、鸡、鸭都可以,就是不能有狗。因为按老习惯,满族最忌讳狗,不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年节食品中自然更不能有狗。

除夕晚上吃年饭时,必须让长者和客人先吃,妇女和晚辈后吃。当主妇或者是儿媳把碗、筷、酱菜碟摆好后,就餐人围着炕桌盘腿而坐就餐。这时,儿媳则规规矩矩地站在炕沿边,随时注意给就餐的人们添饭加菜。

除夕之夜,满族还有很多礼节要做,比如上坟烧纸、祭祖、拜年、守岁等等。上坟烧纸,是在除夕的晚上。一般是向祖先的坟茔供块肉一碗,并按坟里所葬死者人数,每人供米饭一碗。然后,把自制的纸钱装入大纸袋,写上死者的姓名,供饭之后便把纸钱烧掉,以示供给死者在阴间使用。同时,也以此来寄托活者对死者的慰藉。

祭祖,安排在除夕的下午。事先要把家中供奉的祖宗板上的灰尘掸得干干净净,贴好挂笺。挂笺,俗称“挂钱”,是一种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新的一年富贵吉祥的祭品。布置好后,家主带领一家老小行三遍叩头礼。初一早晨,再祭一次。近年来,随着满族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土坟烧纸和祭祖仪式,已逐渐简化或消失了。

除夕夜上,满族人也要守岁。一家人吃过年饭后,就一起围坐在炕桌旁包饺子,边包边守岁,直到时钟敲过十二点才去睡觉。

满族过春节家人拜年一般要举行两次。除夕晚拜一次,是辞旧岁;初一再拜一次,是迎新春。初一拜年时,有的地区满族聚集在本屯的公共场所,互相叙旧迎新,或者由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宣布一下族规,教训族中子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村规民约的教育活动。

春节期问,满族的室内摆设,以及在此期间生男养女,也都有一定的礼节。满族的房间结构是特殊的,一般是南北对面炕,与西条炕构成横凹形。过年时,房问里挂满了各色各样的年画和彩纸花链条,显得喜气洋洋。被褥、枕头等,都要整整齐齐地叠放在炕头的卧柜上。按习惯,西条炕是不准随便坐或放置什物的,因为西墙上供奉着祖宗板。春节期问,谁家生了男孩,就在大门上悬挂一支小弓箭;如果门上悬挂的不是小弓箭,而是一片红布条,那就一定是一个小姑娘已经来到了人问。

“旗人”礼节虽大,但也不是把人束缚得死死的。过年时,青少年们还是玩得蛮开心的。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到处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冈上、在冰面上嗖嗖飞驰,笑语欢声响彻白山黑水之间。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汉族叫“拐”,即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各村寨的满族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在屯里,或者到外屯去互相拜年。他们用自备的服饰和道具把自己装扮起来,脸上涂着粉彩、油彩、手持灯、扇、伞、花等,举起手腕,按着鼓点反复地做着翻腕花动作,哼着曲子,每进两步后在原地扭两步,不时地变换着队形,相互对着扭或两队交叉着扭。有的地区还踩高翅、舞龙、耍狮子、跑旱船,十分热闹。有的地方组织阵容强大的秧歌队,不仅在本屯扭,还到外村扭。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有些热心而忠实的观众,甚至还会一直尾随着秧歌队走村串寨。这时,只见一支支打着灯笼、举着电棒和火炬的长龙在白雪皑皑的白山黑水之问行进,红白相问,笑语欢声,实在另一番北国景象。

第二节蒙古族春节习俗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此外,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区也散居着部分蒙古族。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春节,蒙古族称之为“查干萨日”,意为“白色的新年”,或“白节”。蒙古语称农历正月为“查干撤剌”,“查干”即白色,“撤刺”即月;也就是把正月称之为“白月”。在“白月”里过新年,故把春节叫做“白节”。

在蒙古族人民看来,白色是吉祥纳福之物。他们喜欢说:“吉祥随着春天降临。”因此,蒙古族对春节是很重视的。蒙古族过春节,有“小年”和“大年”之分。不论过“小年”、“大年”,他们都是十分讲究的。居住在农业区和城市工矿区的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与汉族相仿,牧区却不同。

牧区的蒙古族,一般在腊月十五以前,就要把牛羊宰好,并拿出一部分肉来,把洁白的哈达放在上面,赠送给亲友。有的人家,还要相送整牛整羊。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是蒙古族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旧时,蒙古族对火格外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和财富。因此,他们把三天称做“日火”,三十天叫做“月火”,三百六十天叫为“年火”。而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这一天,显得特别隆重热闹。蒙古族同胞要打扫房间和蒙古包,剪纸花、糊窗户,使居住环境清洁漂亮。人们要在“灶神”(火神爷)龛前烧香,供奉牛羊肉、奶油、奶饼、奶皮和糖块之类的食品,名日“祭灶”。这时,要边磕头,边念“火经”,唱“火歌”。歌中唱道:“温顺的母亲——火,你有透过大地的温暖,你有深入云端的浓烟。我用烈酒来祭奠你,献给你九支蜡烛,九支香,九种绸缎和羊皮。”他们还讲究全家团聚欢集,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这餐丰盛的饭用大米、黄油、红枣做成,叫做“嗄勒普·布达”(意为“火的饭”)。过“小年”之后,蒙古族人民紧接着又开始为过“大年”而进行准备工作。这些工作是:要清扫蒙古包内外,或做新的蒙古包,要做新的蒙古袍、蒙古靴,购置毡子、奶桶、锅盆,并开始“调马”等等。有的地区,还兴贴春联、垒旺头、悬挂灯笼。

从腊月三十日到正月初五,是蒙古族过“大年”最为快乐和喜庆的日子。大年三十中午,蒙古族习惯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手扒肉。晚上要“守岁”,全家老少席地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矮桌旁,桌上摆满了一盘盘香喷喷的肉食品、奶食品以及糖块、香烟和美酒。与此同时,每家人的矮桌上还供着一张用蒙古文整整齐齐地书写着本家族祖先名字的大纸。这时,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进行辞旧迎新的各种娱乐活动,如下蒙古棋,听老人说书,妇女儿童们玩“嗄拉哈”(即羊骨拐子),唱歌拉琴等等。

过“大年”,按蒙古族的习俗拜两次年。第一次拜年在年三十晚上举行,为辞旧岁礼。此时,全家饮酒进餐,晚辈给长辈拜年,向长辈敬“辞岁酒”,给长辈祝福。这顿饭大家都要多吃多喝,而且酒肉要剩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新的一年富裕有余。只有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成的大圆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远团圆,生活甜蜜幸福。

年三十夜晚,蒙古包内一直灯火辉煌,悠扬的马头琴声、歌声不断。人们彻夜不眠,通宵达旦。

大年初一,晚辈第二次给长辈拜年,称之为“迎新春礼”。这天天未亮,男女老少便都换上节日盛装,进行拜年活动。晚辈给双亲及老年人磕头、献哈达、敬酒;再次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也慈爱地拥抱孩子,斟上满满的一碗鲜奶,祝愿晚辈们幸福,祝愿儿孙们的心永远像奶一样纯洁。

新中国成立前,初一这天蒙古族还有请喇嘛念经和到寺庙祈祷的习俗。不少人家将喇嘛请到家里来念经,以求一年顺利、平安。有不请喇嘛的人家,则到寺院祈祷,他们全家扶老携幼到寺院里去祈求吉祥。叩拜者首先要在寺院周围绕行三至五圈或数十圈,有疾病者则更加虔诚,要以身扑地绕寺院爬行一两圈。之后,才能进寺内向喇嘛磕头。年初一到初五,天天如此。目的在于求活佛保佑,免除灾难。这一习俗,显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至今很多地方都不再举行了。

春节期问,对于长期分散游牧,人与人之间很难交往的蒙古族来说,是一个拜亲访友、相互交往的大好时机。他们在初五以前,一般都不到亲友家拜访,但从初五到初十这几天,则是蒙古族走访拜年的高潮时期。这时,人们,特别是男女青年们纷纷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带上漂亮的哈达、香甜的美酒等礼物,三五成群地向远方驰骋。在草原上,人们纵马飞奔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之外的亲友家去拜年。大家欢聚一堂,饮酒作乐,互赠哈达,祝贺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吉祥如意。

拜年时,主人要以酒食热情接待客人。对于主人的敬酒,客人在习惯上是每敬必喝,大碗大碗地干杯,一醉方休。离别主人时,客人可以包一小包砖茶回家,意思是“带喜回家”。因为茶叶在牧民心目中被视为上等物品。

青年男女们常常利用拜年之机赛马。他们彼此互不相让,在草原上纵马驰骋,你追我赶,一派豪放气魄,令人敬佩。

在甘肃北部的蒙古族中,拜年的对象和范围十分广泛。父子之问、兄弟之问、姐妹之间,以至夫妻之问,都要互相拜年,互赠哈达。拜年时,还要互致年节祝阋:“献上哈达献上心,祝愿新岁皆顺心!”

正月十五日,春节就要结束了。这天,寺院的活动更为活跃。一大清早,人们就来到寺院,顺次排成长队,等待大喇嘛摸顶、击棒。届时,大喇嘛吃饱了饭之后,头戴法帽,慢慢悠悠地坐在台上闭目诵经。待他诵完经,便替人们摸顶,或用缠上红布的木棒环而击之。被摸者、被击中者,大喜,高兴异常。他们将此视为幸福吉祥。没有被击中的人,则苦苦哀求大喇嘛重击。不然,就只好再等四五日之后,又去请击。总之,要被击中方肯罢休。

正月十五日这天,有的蒙古族居住的地区,大喇嘛还身穿彩服,头戴面具,率领三十二个喇嘛分别扮成天王、菩萨、牛头、马面等,在寺院坛上跳舞。先是两个天王登场,接着菩萨、牛头、马面们纷纷分场合舞。起舞时,用鼓锣、唢呐、号筒等伴奏,很是热闹。正月十五这天,也是物资交流的日子。在蒙古的商人们纷纷到寺院前搭棚设摊,售货卖物,任人选购。牧民们也尽其所能,购足一年游牧生活的必需品,满载而归,踏上新的征途。

第三节朝鲜族春节习俗

朝鲜族是我国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聚居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约有一百六十八万人。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朝鲜族原来是从邻邦朝鲜陆续迁来的。从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来,到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发生大饥荒时,他们大批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后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又有大批不堪忍受日本侵略军蹂躏的朝鲜人民迁入我国东北各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迁的朝鲜人民与我国东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生殖繁衍,同呼吸、共命运,逐渐地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

朝鲜族的民间节日很多,其中的“元日”、“上元”、寒食、端午、除夕为五大节日。“元日”就是春节,是朝鲜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过“元日”节的头件事是搞卫生。由于朝鲜族是一个十分讲文明、讲礼貌、爱整洁的民族,所以到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必须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到村村寨寨干干净净迎新春,并以此来迎接亲朋、子孙们回家过年。

除夕前,朝鲜族也有贴年画的习俗。他们在门上,或是屋里贴上年画。过去,人们经常贴的年画是“十长生”,即画有山、水、石、云、太阳、松、不老草、龟、鹤、鹿等内容的年画。现在,大多数朝鲜族人民都以贴自己所喜爱的美术作品为年画。

元日,即大年初一,这一天的笫一项节日仪式是拜年。在鸡呜破晓之前,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先祭祀祖先。祭祖完毕,每家的青年人、晚辈向老年人、长辈叩首拜年。早饭后,男女青年再向邻居和全屯老人拜年。现在随着迷信的破除,祭祀祖先一事在大多数朝鲜族的家庭中都已废除,面向家中和邻居以至全屯老人叩首拜年的尊老、敬老习俗,却依然保留了下来。朝鲜族以此来表示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敬,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热门小说推荐
医妃惊世

医妃惊世

她本是实力强悍,医术超群的世家家主。  一朝穿越成将军府的废柴嫡小姐,成为第一位被退婚的太子妃,人人嘲讽!  选秀宴上,她被赐嫁给鼎鼎有名的残废王爷。  ...

我是都市医剑仙

我是都市医剑仙

医者无不活命,剑出血洒长空。从来没想到,学习这么多年治病救人的同时,竟然也将传说中剑仙传承给修炼了,原本以为只是故事的一切,却在自己身上逐渐发生...

万古天帝

万古天帝

人族少年叶寒,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入大世界中,与群雄争霸,观万族并起!天地苍茫,今朝我主沉浮!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

帝霸

帝霸

千万年前,李七夜栽下一株翠竹。八百万年前,李七夜养了一条鲤鱼。五百万年前,李七夜收养一个小女孩。今天,李七夜一觉醒来,翠竹修练成神灵,鲤鱼化作金龙,小女孩成为九界女帝。这是一个养成的故事,一个不死的人族小子养成了妖神养成了仙兽养成了女帝的故事。...

吞海

吞海

大妖降世,卷风云万里,遍野尸横无归人。痴儿怨女,叹红尘滚滚,牵马负刀不回头。圣人云端坐,邪灵白日行。魏来自卑微而来,踏黄泉碧落,吞无边苦海,只为证天道已死!人道当兴!...

全职法师

全职法师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虎视眈眈。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